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高等院校,武汉纺织大学以英雄的姿态在10年的高校改革浪潮中独树一帜,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纺织服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凭借这份勇气和魄力,武汉纺织大学在林立的高等院校中牢牢扎稳了脚跟。
大步跨越,硕果累累。据统计,该校坚持在特色中上水平的办学思路,先后搭建起自主创新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内外一流学科发展平台,带动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如今,武汉纺织大学各专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凸显,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厚积而薄发。刚刚完成更名的新纺大,一幅特色办学促发展的美妙蓝图已雏形初具。
大学科理念:特色鲜明促新发展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逐渐形成纺织与材料、环境与化工、机电与信息、艺术与人文、管理与经济、理学基础等6大学科群,实现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领域授权点、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简单的数字,蕴含深刻的道理,形象地诠释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科发展理念。更名后的武汉纺织大学,学科涵盖理、工、文、经、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46个专业,纺织特色鲜明成为学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学科综合实力大大加强。
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同意武汉科技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的公函传到学校后,学校就迅速聚集多学科力量,科学整合、合理配置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格局。
服装学院是武汉纺织大学资历最老的几个院系之一,也是新纺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学院在1987年首设服装设计专业时,学生主要来源于艺术类考生。因此学院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却忽略其在服装企业从事工艺流程和服装结构所应有的基本技能。面对毕业生只会画效果图而慨叹无法胜任企业设计工作的现实,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们开始思考并积极探索——怎样才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真正合乎专业发展规律并反映市场需求?经过几次教学大讨论,他们总结了近20年的专业建设与办学经验,充分考虑学校的工科背景,特别是结合纺织专业的优势,提出了"大服装"理念,即以艺术、工程与美学为学科支撑,把服装看成是一个"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与民俗为一体"的大系统。
过去的服装多以美术起源,在技术的运用中更注重美感和设计感,然而在服装学科的发展中,大众化、生活化和实用性强的服装才更具有生命力。纺大提出的“大服装理念”坚持以理性引导方法、用方法生成效果,强调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在大服装这个整体中,用学科支撑专业、用科研促进教学,进而形成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长与互动,逐渐形成了区别于美术起源类服装院校的设计理念,在发展中打上了纺大的鲜明烙印。
强调学科间交叉融合,用综合方法分析问题,用交叉手段解决问题,是未来我国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服装学院在大学科理念指导下,有力地推动了艺术设计与纺织材料、工程技术等的交叉、互渗与融合。
全国服装院校"新人奖"、"育人奖"是衡量一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水平的重要标准,武汉纺织大学学校却连续11年居中国服装院校综合积分排名第一,连续十一年蝉联"新人奖"、"育人奖"综合积分第一名,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时装名校"荣誉称号。"与国内部分顶尖服装名校,如清华服装学院等相比,可以在设计设计环节我们相对要弱一些,但在参赛设计、剪裁、打版、制作四个环节的综合比拼中实力最强的就只有我们学校。"服装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赵金龙介绍,在纺大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的指导下,服装学院依托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牢牢树立大服装理念,走艺、工、贸相结合的道路,在这种新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不仅具备独特的审美和设计思维,还具有从构思、打板到工艺制作都能独立运作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大学的专业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特别是对行业特色大学而言,更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认为,更名为纺织大学后,作为一所多科性的大学,学校更面临着学科结构调整和学科资源整合的重任,不能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要坚持特色鲜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荆楚网 记者姚启慧、吴珍珍)